757、肥胖可能是因病而起-《当医生遇上不正经系统》


    第(1/3)页

    dbs疗法被形象地称为“脑部起搏器”,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似,将电极精准植入到患者脑内的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等区域,发放弱电脉冲,抑制引起疾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的肌肉震颤、僵直、运动启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等神经症状。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用慢性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顽固性疼痛。但在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时,也发现高频刺激能缓解帕金森病震颤和僵直症状,产生了与毁损术相似的效果,只是刺激停止后症状又复发。受到这个启发,1980年brice和melellan用持续性电刺激治疗硬化性震颤,1982年mundding又治疗了5例运动障碍性疾病,均取得了明显疗效。1983年hemimburger在双侧丘脑植入电极治疗严重的意向性震颤。自benabid在1987年成功用dbs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1997年美国fda批准dbs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国内外许多单位相继开展该项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其他肌张力障碍疾病,另外国外也在积极尝试用dbs治疗强迫症、癫痫及肥胖等疾病。近3~5年全球dbs治疗病例数已达3万余例。我国自1999年引进dbs,已有约20家医院开展了dbs手术,治疗约600例病例。

    dbs包括脑内刺激电极、皮下导线、脉冲发生器及磁铁开关等。脑内刺激电极直径1.27毫米,有4个刺激触点,每个触点间隔0.5mm或1.5mm,供刺激选用。刺激电极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微电极记录技术插入脑内特定核团,用持续的高频脉冲电刺激抑制不正常的脑核团放电,达到治疗效果,但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明确。脉冲发生器是产生高频脉冲的仪器,为该系统的核心部分,手术时将脉冲发生器埋置在胸部皮下,脉冲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到一侧或双侧刺激电极。刺激电极和皮下导线都是永久性的,但脉冲发生器电池容量是一定的,一般可供使用6~8年,如电池耗完,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磁铁开关是一种简易开关,可开启或关闭脉冲发生器。

    在评估结果定下来后的次日,由神经外科网红名医陈俊、副主任医师赵海峰、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方佳萍、放射科高德尚主任技师,以及手术室、麻醉科的协助下,顺利为余大伯进行了dbs手术。

    首先,手术专家团队为余大伯进行立体定向头架性颅脑ct检查,简单来说,就是找到最精准的电极植入的点位和最安全的路线,既要确保将来电极作用的区域有效,又要尽量避开血管等。确定好位置后,陈俊和赵海峰一起,小心谨慎地将电极植入余大伯脑中。随后,专家团队将电池植入余大伯的前胸皮下,且在皮下打通一条“隧道”,将电极和电池连接起来。

    术后第三天,余大伯就顺利出院,两周后,余大伯再次回到省一医神经外科,这是他植入的dbs开机的日子。

    因为,术后不是马上开机的,一般是确保在术后情况平稳后,再正式打开dbs进行电刺激。

    一开机,电一接通,啪~,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只见,当陈俊将遥控器放在余大伯胸前,打开了dbs,困扰余大伯的僵硬和行动迟缓很快就缓解,他可以自己站起来、手也能自如地运动了!

    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当之神奇!余大伯和家人惊喜莫名!

    余大伯笑得嘴都合不拢。

    “感谢,感谢,我真是没想到啊!”余大伯反复走来走去,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一样兴奋。

    余大伯的儿子指着老爸对老妈说道:“妈,你看爸的状态多好,感觉又年轻了十岁似的!”

    “嗯嗯,这都得感谢省一医的专家们啊!”

    陈俊在反复调试后,确定没问题了,随后,神经内科蔡国超主任医师及方萍副主任医师医生又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表明其运动迟缓僵硬症状基本消失。这个机器将24小时全天候发挥作用,缓解余大伯的症状。

    余大伯不亦乐乎,一个劲地体验着重新自由行动的乐趣。只有当失去过才知道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自由行动是多么的可贵!

    当然,接下去,他还需要服用相关药物,但可以大大减少药量。

    而余大伯的儿子,立马就和媳妇出去定制了一面锦旗,给陈俊他们送了过来!

    夜深人静时,陈俊在自媒体上分享这则病例,他告诉大家,这种病会严重影响老人生活质量,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常见变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四大症状为主,多数患者还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失眠、便秘或嗅觉减退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陈俊在文中写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