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司里为人做事的说道-《办公室潜规则》
第(1/3)页
第七章 公司里为人做事的说道
公司是展示你价值的地方,是社会的一部分。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你的公司提供的舞台多大,这都是一个小小的职场名利场。
你需要学会为人处世,更要学会如何做事,在这里你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也不要相信公司标榜的那些“明文规定”。
简单地说,公司会鼓励你扎实工作,埋头苦干。
“公司不会亏待你的”,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如果按照它们说的方法做,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职场生涯会非常不顺利,甚至是烦恼重重。
因为,公司这些“明文规定”的背后还有一面,那是你没有看到的,也是公司不会告诉你如何去做的。
64.既要会做事,也要会演戏
在外人看来,曼哈顿一家高档时装店的销售主管苏珊是个大忙人。
她对时装店内女装的展示认真得近乎挑剔:重新整理已经叠得很整齐的毛衣,把挂衣架的间距严格设定在一指宽。
此外,她还要抽空打电话给上司,商量店里的业务。
虽然看上去很忙碌,她却有“造假”的嫌疑——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
老板和顾客都不希望看到你无所事事,所以你得忙起来,重新叠叠衣服,四处掸掸灰尘,拖拖地板——尽管店里已经一尘不染。
总之,你得做点什么。
正如这位忙碌的苏珊一样,虽然一天中只有5~6个顾客走进店里,但苏珊成功地让其中3个人掏了腰包。
天下所有的老板都一样,最见不得员工做两件事情:其一是浪费自己的钱的行为;其二是闲着。
有事没事,所有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忙起来,动起来。
所以在职场,作为下属,一定要时时表现为一个忙碌的状态。
实心眼的员工,就会没事找事,尽量多做事;而聪明的员工对待狡猾老板的一种对策则是:装忙。
现实就是这样,老板因为不能时时盯着员工,所以他们要么随机抽查,逮着一次批评你一次,要么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表面的东西来盖棺论定。
所以作为员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面建设工程。
装忙原本是一件职场艺术,但是到了经济不景气时期,倒成了一门职场必备的生存技能。
在业务惨淡的时候,“没事找事”也需要较高的智商和创意。
房地产市场火暴的时候,房产经纪人米歇尔·科尔比曾经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房市萧条了,她被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对办公桌进行“考古发掘”,“我找到了2003年的销售记录,并给它们重新分类。
现在我的办公桌整洁得光可鉴人。”
在一家日本料理餐厅里,领班每天带着服务员给筷子折纸套。
他自我解嘲说:“这是一种手工,可以帮人放松心情。”
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交易大厅里,银行家们有时甚至靠抛橄榄球来打发时光,偶尔你还能听到电脑显示器被砸碎的声音。
但是与下面这些做法相比,前面提到的“秀”显得过于平庸。
有人把办公桌上的电话号码告诉电话推销员,后者每次来电话他都会接起,然后云山雾罩地侃上一阵儿,给人一种业务繁忙的假象。
还有人给客户写长达5页纸的感谢信,只是为了感谢后者曾来店里浏览。
一位投资经理每次溜出去吃午饭时,都故意把文件摊开在桌子上;他还会把手机留下,并与其他办公室的同事串通好,不时给他的手机拨个电话,让人觉得他没走远、业务还挺忙。
供职于纽约一家律师行的律师想给人留下他经常加班工作到深夜的印象。
但是办公室的灯使用了运动探测装置,屋里没有人后它会自动暗淡下去直到关闭。
于是这位老兄想出了一个高招——他搬来一个摇头电扇。
这样就可以欺骗运动探测器,使办公室灯火长明了。
在信息时代,装忙,当然离不开电脑这个重要道具。
一位广告客户经理故意让显示器背对着同事们,这样同事们只能看到他经常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其实他是在为即将出生的宝贝设计玩具。
当然,电脑可以掩盖许多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聊天、交友、购物等。
当然,如果你更“处心积虑”一些,你可以借助某些程序让电脑在半夜向你的上司自动发送与工作有关的邮件,让他以为你为了工作而挑灯夜战。
尹静在这个公司做了3年之后,才有机会见到亚太区人事总监,为了迎接他的远道而来,尹静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把自己因为忙碌和频繁的出差而遗忘的功课——清洁办公桌给补上了。
堆积如小山的文件被一一清理,尚没有归类的文档终于回到了它们应该待的地盘,横七竖八的文具也被重新排列了一遍,刹那间尹静的办公桌有了改头换面的感觉,本来习惯躲在文件堆里办公的尹静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和透亮。
尹静自鸣得意了一番,这下可以让人事总监看到一个工作努力又干练的形象了。
等待的总监终于现身,他除了开会也择机与大家交流和沟通,尹静也有幸成为被召见长谈的人,人事总监的思维非常严谨,也可以说稍有刻板,不过他的不苟言笑的模样还是让有人有威慑感。
两天的访问很快结束了,尹静却为此遭遇了尴尬,她的亚太业务的顶头上司来电与她分享了人事总监上海之行的意见,其中有一条他认为尹静的工作不忙碌,要么是公司分给的工作量不够,要么是有偷懒之嫌。
尹静心中难免不服,要知道她已经被公司剥削到极点,差不多一人干三人的活。
气愤的尹静脱口而出,“人事总监凭什么这么说?”
上司很冷静地告诉她:“你的办公桌太干净了。”
天哪,为了迎接老板的巡访,尹静才特意抽空整理了办公桌,不料干净的办公桌却成了工作量不够的罪证,早知这样,肯定让老板看一个邋遢忙碌的尹静,后悔让她一段时间委靡不振。
或许人事总监也没有错,他用最理性的逻辑看待员工的办公桌,因为每一个办公桌身后就是一个真实的员工形象。
做老板的可以容忍员工的不干不净,却不能容忍员工的太空太闲,情愿员工忙死,也不愿员工无所事事,至少办公桌是最好的见证物。
吃过一次亏的尹静从此抱定了一个信念,打死也不整理办公桌,并美其名曰:暧昧是最聪明的生存哲学。
尹静把暧昧办公桌的理论不断发扬光大,于是认识她的都知道了,越乱的办公桌越是迷惑老板的眼睛,好像越是暧昧的关系越引入入胜。
职场行为专家指出,经济危机的大形势下,职场中个充满了恐惧气氛,老板也会变得多疑。
如果他发现你企图用小伎俩营造假相,裁员的大刀肯定会先落到你头上。
所以,在非常时期,装忙不仅是一种必需,而且其技术含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65.苦劳的背后一定要有功劳
经过激烈的竞争,q有幸被梦寐以求的某汽车公司留了下来,作为实习生,实习期是两个月,但不巧的是,实习生有两个,到最后还是要淘汰一个,因为公司只缺一个销售部门的人员。
于是q就制订了自己在这段实习期间的计划:团结友爱,尊重前辈,虚心学习,另外,最重要的是刻苦勤奋。
于是,在后来实习的那段时间早,早起第一个来单位报到的是q,晚上最后走的是q。
帮同事们买饭的是q,打扫集体休息室的人还是q。
虽然辛苦,但q心里非常高兴,因为q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赞扬。
部门经理也是非常勤奋的,他来得早,走得也晚,这样q跟经理接触的机会增多了,慢慢地经理对q也有了好印象。
记得有一次下班很晚,为了打印一份报告,最后只剩下q和经理了,为了得到经理的欣赏,q坚持要比经理更晚回去,果然很有效果,经理走时说了声:“好样的。”
同时问q:“这两天怎么不见那位实习生呀?”
当时q心里暗暗高兴,应声回答了:“她早下班了。”
q特地将“早”字拉得很长,心想占了相当的优势,只要她的业绩不好,留下来的非自己莫属,想到这里,q每天都哼着小调回家。
就这样,熬到了实习期完毕的那天,想着自己即将成为这家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q非常自信地走进了经理办公室,但等待的结果是:“对不起!你已经被淘汰了。”
q不服气:“经理,被淘汰的为什么是我?
而不是她?
虽然我跟她的业绩相当,但是我很刻苦呀,这你是知道的,能给我个被淘汰的理由吗?”
经理慢慢地说:“在实习的这段期间,你确实很勤奋,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这我们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可你想过没有,同样的业绩,她用了多少时间,你用了多少时间,她的效率很高,所以我和人事部的经理一致认为她比较适合这份工作,还有件事,可能你不知道,她用业余时间还自学了物流方面的知识。”
q当场愣了一下,再也无话可说,自愧不如,收拾完东西灰溜溜地走了。
经过这次求职的经历,使q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需要的和缺乏的是有效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上学时所说的刻苦。
你要记住:“刻苦”有时是一个陷阱。
苦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当成功劳,相反,在老板的眼中,它是对公司和个人资源的浪费。
职场是残酷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下岗,哪怕他是杰克·韦尔奇、卡莉·费奥利娜、艾柯卡、吴士宏、李开复、唐骏,如果不能在其位谋其政、创功劳、出成果。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个人要获得重用和良好回报,就必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讲究效率和效益,就必须能够创造价值。
不要对老板抱有幻想,你之所以还留在公司,唯一的原因是你在创造价值,企业拒绝可怜的苦劳型员工。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把注重业绩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业绩观作为衡量员工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没有功劳就没有效益,没有利润企业就要倒闭。
市场不相信眼泪,不相信苦劳,只相信功劳。
只有像狼一样死死盯住结果、牢牢抓住业绩不放的企业,才是具有执行力的企业。
功劳是有效的业绩,苦劳是无效的消耗。
只有重视功劳、结果、绩效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解决难题,推动企业不断往前发展!
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直奉行这样理论:不断地裁掉绩效最差的10%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各层经理每年要将自己管理的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分类,从而产生20%的明星员工(“a”类),70%的活力员工(“b”类)以及10%的落后员工(“c”类)。
比尔·盖茨最支持这种观点。
“能者上,浑水摸鱼者走人。”
是微软基本的用人原则。
微软是一个完全以成功为导向的公司,用“处处以成败论英雄”的方式自动选择和淘汰员工。
为使企业保持绝对的竞争力,并使员工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微软采取定期淘汰的严酷制度,每半年考评一次,并将绩效差的5%的员工淘汰出去。
微软从不以论资排辈的方式去决定员工的职位及薪水,员工的提拔升迁取决于员工的功劳。
华为的价值标准是“只以成败论英雄”。
在华为,只要你有实力、有业绩,你就能获得回报,你的业绩越出色,回报就越丰厚。
华为公司干部能上能下是出了名的,在华为,同时进公司的员工,有的成总监了,有的还是普通员工,有的年薪上百万了,有的还只有十来万。
能成为华为员工的,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什么收入和职位差别会这么大呢,原因只有一个:业绩不一样,贡献有大小,蒙牛的牛根生倡导“一两智慧胜过十吨辛苦”。
他说人行动的基本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四肢先行式”,一种是“大脑先行式”。
两种模式导致的结果大不一样。
前者“有勇无谋”,做了10件事,可能有6件有毛病,既浪费资源,又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后者“谋定而动”,也许只做了8件事,却有6件做成了,既节约了资源,又比前者多做成2件事。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是笨蛋,是苦劳;四两拨千斤的人,才聪明,有功劳。
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的公司,在出现亏损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裁员。
他们坚决地裁员,目的就是向公司的所有员工发出这样一个鲜明的信号:作为公司只有一个目标——公司必须要赚钱,而要赚钱,首先就要把所有不符合标准的人淘汰,把所有业绩很差的人裁掉。
功劳胜于苦劳,结果胜于过程。
在这个以业绩为主要竞争力的时代,没有能力改善公司业绩,或者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员工,是没有资格要求企业给予回馈的,因为这种人恰好是公司打算“去掉”的人选。
身为企业的一员,如果你想要脱颖而出,建立功劳,受到重用,就必须通过积极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利润,养成在公司里避免浪费、厉行节约的习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在工作上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本着一个目的:不断提升业绩。
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是市场对企业的要求。
业绩越好,功劳越大,前途越好!如果你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所发展,成为老板器重的人物,就必须牢记,为公司赚到钱才是最重要的。
要以此为目标着手改善你的工作。
切勿以为只要做一个听老板话的员工就够了,要想方设法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公司聘用你的初衷。
66.成功的秘密:于细节之处见真招
苏红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香港猎头公司。
外语方面的优势加上悟性较高,苏红很快赢得了老板的赏识,获得了很多参与重要项目的机会。
一次,公司与一家跨国间公司商谈一个项目。
初步洽谈后,对方要求苏红所在的公司提供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书。
老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苏红。
因为是大客户,公司上下都十分重视,苏红自然也不敢怠慢,花了不少工夫,一连好几天加班加点。
当苏红把全英文的计划书交给老板时,感觉自己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过了几天,苏红被老板叫进了办公室。
看见老板一脸阴沉,苏红知道肯定是计划书出了问题,不禁有点纳闷,内容自己仔仔细细检查过很多遍,应该不会有问题啊!老板打开计划书,指着目录那一页问,为什么不把索引对齐?
索引的页码字体为什么有的是粗体,有的却不是?
他往后翻,又指出一些排版上的小毛病。
最后,老板说了一句让苏红印象深刻的话:“越是细节之处,越能看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客户要是看到我们在细节上疏漏不断,还会信任公司提供的服务吗?”
很多和苏红一样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总是想着怎么尽快作出成绩,好让别人刮目相看,却往往忽略了工作中的细节。
职业顾问师指出,不注重细节是新人的通病,也是导致许多人职场失利的重要原因。
对于看似简单和基本的工作,如何把别人已经做过1000遍的事情做得更好,细节是关键。
在“秀”出自己才能的同时,千万别在小处“失分”。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是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
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在职场尤其适用。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三个人去一家公司应聘主管,他们当中一人是某知名管理学院毕业的,一人毕业于某商学院,而第三名则是一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在很多人看来,这场应聘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知名管理学院的毕业生被录用,然而事情却恰巧相反。
应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的却是那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他们在专业知识与经验上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随后招聘公司总经理亲自面试,他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题目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3999个信封,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几分钟后,应试者都交了答卷。
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330元。
总经理问:“你是怎么计算呢?”
“就以采购4000个信封来计算,可能是要300元,其他杂费就30元吧!”
答者对应如流?
但总经理却不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315元。
对此他解释道:“假设4000个信封,大概需要300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5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