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及小说、电影创作-《莫若相逢于江湖》


    第(2/3)页

    答:是的。我的小说中有“五四”新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在语言上,我主要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最初是学《水浒传》《红楼传》,可以看得比较明显,后来就纯熟一些。

    问:您从事的编剧和电影的实践,对您的小说创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您的小说笔墨形象特别鲜明,而且具有强烈的质感和动感?

    答:我在电影公司做过编剧、导演,拍过一些电影,也研究过戏剧,这对我的小说创作或许不自觉地有影响。小说笔墨的质感和动感,就是时时注意施展想象并形成画面的结果。

    戏剧中我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重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借外在动作表现内心,这对我有影响。

    而中国传统小说那种从故事和动作中写人物的方法,我也努力吸收运用到作品里。我喜欢通过人物的眼睛去看,不喜欢由作家自己平面地介绍。中国人喜欢具体思维,较少抽象思考,我注意这种特点,尽量用在小说笔墨上。这些或许都促成了我的小说具有电影化的效果。

    我在小说中也确实运用了一些电影手法。像《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的回想,就是电影式的。《书剑恩仇录》里场面跳跃式的展开,这也受了电影的影响。

    一些场面、镜头的连接方法,大概都与电影有关。

    至于把小说场面舞台化,当然受了西方戏剧的影响。刘绍铭先生曾经提到《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密室疗伤”,是戏剧式的处理。(严插话,“其实,这类例子还很多”。)

    《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的故事出自众人之口,有人说这是学日本电影《罗生门》(据芥川龙之介原作改编)三个人讲故事,讲同一件事但讲法不同。不过,我其实是从《天方夜谭》讲故事的方式受到了启发。不同之人对同一件事讲不同的故事,起源于《天方夜谭》。

    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写散文的?20世纪40年代写过小说吗?

    答:写散文主要到香港之后。20世纪40年代在陈向平主编的《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也发表过散文。

    我在重庆时曾经写过短篇小说,题为《白象之恋》,参加重庆市政府的征文比赛,获得过二等奖,署的是真名。题材是泰国华侨的生活,采用新文学的形式。

    《绝代佳人》是根据郭沫若写如姬的剧本(严按:《虎符》)来改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得过文化部的奖。

    问:有人说郭靖形象中有您的影子,这可能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