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蓝白社》
第(3/3)页
因此天下共主的推举规矩之一,肯定有若指定继任者只有一个时,这人直接继位。
但是从山海经我们知道,帝尧的儿子丹朱,称帝了。
所以推举人里肯定还有一个丹朱。
事实上我加上许由,只是尊重一下战国的说法,反正也不重要,没人选他,直接排除,他就是个隐士。
那么三位候选人,排除凑数的许由,另外两个到底选谁呢?
从‘法律’上来说,选贤。但从当时的社会习惯来说,应该还是子承父业,选儿子。
为什么说当时主流应该选儿子呢?
很简单,禅让天下给别人,能被认为是大美德,本身就证明给别人这件事‘不应该’。
孔子等后世儒家狂吹尧禅舜,其实反向说明,上古帝王都是子承父业,突然冒出来一个尧天下给了舜,没给儿子,这才有狂吹的基础。
上古时期,尧能利用‘举以为天子’,拿这种推荐别人继承自己帝位的事,提高声望。本身就说明,禅让很稀有。
其他参与投票的大臣、部落酋长们,先要会觉得尧应该传儿子,理所当然,才会佩服尧举荐别人。
仔细看看历代先帝,黄帝、颛顼、帝喾都是姬,尧也姓姬。
其实家天下,根本就不是大禹夏启开创的,完全是背锅了。家天下,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所以姓姬的尧,举荐异姓的舜继承他,才会在当时那么令人震惊,声望狂涨,人人赞颂尧的美德。
因此,上古时期,优先世袭,儿子的品性能力声望,只要说得过去,就肯定传给儿子。
其次投票,各大部落,可以推举其他候选人,且帝自己,也能推举别人。
之后从帝的儿子,和其他候选人里面,大家投票选一个。
这个投票,大家都懂的,所以惯例都会投给帝的儿子。只是‘法律’上,允许他们投别人。
那么到底是选丹朱,还是选舜呢?
舜此刻,肯定有不小的势力能威胁丹朱继位了,但是帝尧没杀他,说明又还差一点,支持丹朱的人较多。
对此,舜聪明地选择直接退出,去为帝尧守丧三年!
让丹朱轻松继位,号帝丹朱。
可是因为舜的退出,又在为先帝守孝,丹朱没能与他生冲突,也找不到毛病削弱舜的名望,再加上丹朱可能能力不行。
所以舜的势力,依旧很大。丹朱虽然是天下共主,可天下有三四成的势力,其实是听舜的!
这些氏族领可能很不服丹朱之类的,而丹朱又不太会搞好关系,因此三年下来,丹朱一事无成!干啥啥不行。
想想,自己的手下里,有三四成是竞争对手的人,他能干的成什么大事?
三年期满,舜虽然放弃了帝位竞选,但以退为进下,却反而势力比三年前更大了。
但是,舜依旧谦恭和睦,对帝丹朱非常尊敬,并且将自己外放,远离政治旋涡中心帝都,去了南河之南工作。
在外人眼中,帝丹朱可能是步步紧逼,而舜则是步步退让。
又不知道多少年,帝丹朱一事无成,甚至可能搞砸了不少事。
而舜则在南河之南做了不少事,与人为善,甚至还调解了许多氏族的矛盾,并帮助了很多领。
于是舜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帝丹朱搞砸了一件稍大的事,成了导火索。
众多氏族领要罢免帝丹朱,去把舜接回来,请他称帝。
舜推辞了一番,最后现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后,只能感慨天命啊,你说我一个河南的酋长,怎么就成了天下共主了呢?就此继位,并把丹朱一族,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一个玩弄人心的君王啊。
注意,我这里并没有采用《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种说法,与山海经不符。
舜如果真直接翅膀硬了,在尧活着的时候就囚禁了他,之后又流放了丹朱。
那么凭什么有‘帝丹朱之台’呢?
所以丹朱必然是当过一段时间的帝,而且时间并不短,起码没有后来的伯益那么短,伯益最多只当了几十天的帝。
舜善于用人,情商极高,这是他最原始朴素的形象和能力。
这样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功绩,凭什么把上一代有人格魅力的尧给直接囚禁了?
氏族领那么多,又不是舜的家奴,如果感觉舜这个人伪君子,必然会人心涣散。
按照舜最后成功来看,他就是那种王莽级的人物,或者说王莽完全是模仿他。
另外王莽还不如他,王莽最后还把自己玩脱了。
而舜的人设一直没有崩塌,一个人无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要他能一辈子都跟人保持良好关系,让人称赞,那么他就是这样的人,跟他内心实际在利用这一点获得什么,没关系,不重要。装了一辈子,那就是真的。
舜,确实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主要是内政搞得好,改革细分了很多官职。
他在位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理黄河,但是黄河是禹治理的,也就是说他真的很会用人。
禹踏踏实实地干,一心想做成这件大事,而重振家族。
付出无数辛劳汗水后,终于完成治水,此时威望达到顶峰。
而舜这个人,没有非要传位给儿子,他维持了一辈子的人设,到死也没有崩塌。
也许他还是举荐了自己的儿子,也想传位给儿子。
但他不想又自己的儿子在血腥斗争中死掉,所以同时也指定了大禹。
毕竟,大禹的功劳太大了。
最后投票,大禹轻松胜出,支持他的人太多了。
至此,可以说舜就是个聪明人,他用情商成为帝,并最后完成善终。
我这一次,没有采用后世一些非主流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我觉得这不现实,写舜禹弑君,写他们其实非常卑劣的,定然有所政治目的。
是的,我这一次站在了主流说法上。
人设在那里,舜不可能在其有生之年,背叛尧。
他从一介平民,走上人生巅峰,固然靠他自己,但没有尧的赏识,舜不可能出人头地。
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他在妫水之滨,让舜有了诸侯级姓氏‘妫’。
舜可以辜负天下人,唯独不可以辜负帝尧。
就像丰臣秀吉,如果不是织田信长死了,丰臣秀吉不可能成为‘天下人’,他是从农民开始,被织田信长一手扶起来的,秀吉出人头地的传奇背后,是织田信长的恩重如山!
舜逼尧,流丹朱?逗呢?
舜也是从一介平民,被帝尧赏识,一步步扶了起来。
如果他囚禁了尧,流放了丹朱,人设崩塌,舜不足以威服于天下。
所有人都不会再相信他,一个人连自己最大的恩人都可以害,这种人可以追随吗?
不管他势力有多大,不管他有多大功劳,舜都不可以辜负尧,否则天下皆会远离他,尤其在尧名声本来也很好的情况下。
同理,禹也一样。
虽然禹是嫡长子,一出生就姓高贵的姒(si)。
禹的父亲鲧之一族,乃四罪之一。禹属于罪族,跟蚩尤后裔三苗是一个级别的,相当于被父辈的罪,牵连流放的人。
你们听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鲧治水失败,被杀,然后还要让他的儿子,禹继续去治水呢?
一般来说,难道不应该换别的手下去治水吗?
皇帝任命一个治水总督,这人把事情搞砸了,论罪杀死,可能再派他的儿子,继承治水总督吗?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洪水,然后派人去治正在生的洪水。
其实不可能的。洪水,只是个起因,不可能正在洪水的时候去治理的,又不是现代。只有93年的时候,才是正在洪水的期间,拼命去堵。
事实上,鲧治水,和禹治水,中间隔了蛮久。并且他们每个人治水的时候,都治了十几年。
鲧治了十年,结果又了特别大的洪水,所以被杀了。
舜统治的期间,黄河又开始搞事,他提拔禹去治水,就是恩重如山。
禹作为罪臣之子,被流放者的身份,还被派去治洪水,完全是舜的赏识。
没有舜的赏识,禹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禹治水,治了二十年,恐怕期间受了无数质疑。没有舜的支持与信任,就没有禹那泼天的功劳。
这就类似郑和,郑和就是被流放的一族里的人,是永乐大帝赏识他,阉了收为己用,不断培养,还派他七下西洋,名垂青史。郑和一辈子都忠心耿耿,哪怕手握兵权,在海外都可以打下一个国家,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背叛朱棣。因为没有朱棣,就没有他郑和。
人是社会动物,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这个社会就容不下了。尤其在古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乱说的。
小恩小惠,‘世受皇恩’这种,还算好,君主不贤,造反咯。
可真是那种把你从微末之际,提拔上了天的人,是绝不可以背叛的。
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也许禹就想当帝,也不是做不做的了的事,禹当时一定已经势力大了,因为功劳太大,谁都服他。
可是,‘逼舜’这种事,却绝对不可能做,只要有脑子就知道,做了,则天下离心。
谁能信他?对你恩情最大的人,你都能害,你还有谁不可以害?
你又不是神,你原本只是个屁民。
舜、禹的德行名望这种基本盘是不可以丢的。
综上,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无稽之谈,哗众取宠。
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偷换概念,只对一半!
成汤可能流放了桀,武王肯定讨伐了商纣。
因为桀对成汤没有恩情,成汤的一切是他自己展起来了,桀反而还打压了他。
武王的一切是文王给的,武王压根没见过纣王,凭啥不能伐?
但是尧舜禹,却性质不同,概念不一样。
尧对舜的栽培,犹如天高。舜对禹赏识,犹如海深。
把武王伐纣,跟他们放在一起,就是偷换概念,故意让人以为,舜、禹上位的情况,跟武王伐纣一个性质。
其实差得远了。
舜是聪明人,哪怕他真想上位,也得等尧死了,然后用他的情商,让大家拥护他。
禹也是聪明人,他降服了黄河,乃滔天功绩。无数人愿意支持他,天下不是他的也是他的,没必要动武。
这是最合理的情况。
总结一下,尧知道舜不会接受禅让,所以总拿举荐舜接任自己这种事刷声望,但最后还是传给了儿子。
舜,上古第一出人头地者。
洞察人心,看穿世情,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得通透。长袖善舞,情商极高,王莽谦恭未篡时,舜是一辈子都很谦恭,最后硬是靠着民心,被众人黄袍加身,推上帝位。
不争则争,什么都没做,但其实什么都做了。以退为进,不需要去逼尧,不需要去流放丹朱,他做好自己的事情,搞好人际关系,天下自然是他的。
大禹更不用说了,我把他列入五帝,就知道我对他有多么推崇,仅次于颛顼,他在山海经里篇幅极大,我以后会单独讲他。
总之泽被苍生,治水功业,让他注定是帝。
不过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为的可不只是自己,而是家族。
他的家族心极重,所以最后禅让给伯益,却只重用夏启派系的人。
是以禅让给伯益,伯益也坐不住!大禹一死,夏启直接起兵造反,夺取天下。
至此,天下,不再有选举,完美世袭。
舜可能是真谦恭,但禹一定是大心机。
伯益刚上台,就被夏启杀掉,这背后都是禹给儿子铺好的路。
这就是上古帝王的套路。
后世,王莽模仿了舜,篡了汉,却没能善终。
曹操模仿了禹,自己一死,曹丕代汉。
无论是王莽,还是曹操,乃至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类似故事,在我们的文明里,早就有先例。
我们所做的一切,古人早就玩过了。如果你们熟读历史,便会知道,现代的所有事情,除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其他没有什么新奇的。
人的本质……从未变过。
我们注定是个套路、权谋都玩出花来的民族。
你们基本了解了这些以后,可以再来看山海经了。
一万四千字,这才写完尧舜禹的‘引子’,番外的番外……
对于舜、禹在山海经里的传奇,有!舜有一个,脑洞极大。禹有很多,牵扯整本山海经。
但篇幅不够,我只能下章再说了。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