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满门忠烈,林徽因……(求订阅)-《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1/3)页

    “两年后,林觉民考入新式学堂全闽大学堂,他彻底摆脱了科举。在这个学堂里,他阅读了许多书,特别是那些提倡民主科学革命,以及自由平等的书籍。通过这一些书籍,这打开了林觉民的思想。同时,在这一些进步书籍的影响之下,他也看到清廷的腐朽。”

    “为此,林觉民成为了该校的学生领袖,经常带领其他学生一起阅读进步书籍,以及发表对于时政的看法。并且,当时他的一些言论受到了不少名人的认可。他的父亲听到此事,一时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如此的有出息,但忧的是。儿子年龄并不大,可现在的清廷却无比的腐败昏庸,父亲很怕林觉民出事。于是便让林觉民回家结婚,希望用婚姻收一收林觉民的心。”

    “虽然做为过继的儿子,但林觉民对于继父也当生父看待。他没有反对父亲的包办婚姻,而是接受了。或许是上天安排,虽然林觉民的婚姻是包办的,但与妻子【陈意映】却是非常和睦。两人婚后发现,原本并不认识的两人竟然有说不尽的话题,又拥有共同的爱好,一时之间,两人的感情非常好。林觉民就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向往说于妻子。没想到,妻子不但没有反对,而且还很支持林觉民。得到妻子的支持,林觉民变得更为有动力。他与同学开设私立学校,免费招收家境很贫穷的人入学。在林觉民的鼓励下,陈意映还放弃了包裹小脚,进入了女子师范学堂,成为了该校首届毕业生。”

    相比之徐志摩来说,林觉民自然没有这么大的名气。

    甚至。

    前世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林觉民是谁。

    但是。

    要说林觉民所做的事情,可能十个徐志摩都不如他。

    甚至。

    如果没有林觉民。

    前世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陈凡继续说道:“林觉民这种举动无疑是对于当时清廷的挑衅,为了躲避清廷的打压,于是林觉民便前往其他国家留学。到了国外,林觉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他经常与这一些朋友畅谈当前局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以现在清廷的情况,和平演变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要建立新家园,只能发动革命。”

    “为此,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准备发动起义。随即,林觉民回家与妻子父亲见面。林觉民知道,这是与他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虽然林觉民有很多的话想对他们说,但又怕走漏消息,所以一个字都不敢说。这让林觉民非常苦闷。而妻子也看出了丈夫林觉民的异常,问林觉民情况,但林觉民并没有多说。”

    “只是,就在所有人一切就绪,准备在广市发动起义。却不想,内部出现了汉奸。没得办法,整个计划被迫提前。面对着此时,林觉民却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说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决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

    意思很简单。

    林觉民知道这一次起义绝对会失败。

    但失败他也要去。

    他就是想用通过他们的死,来唤醒所有的同胞。

    如果所有同胞醒悟,哪怕他们这一些人死了,也死得其索,死得壮哉,死得没有遗憾,甚至虽死犹生。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林觉民等一众敢死队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冲向两广总督署,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时任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毫不畏惧,畅论世界大势,用英语慷慨陈词,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一时之间满庭震动,张鸣歧惜才,想劝林觉民投降,林觉民拒绝。最终,林觉民被枪杀于广市天字码头,年仅24岁。与林觉民一同被枪杀的,还有林觉民的两个兄弟,也就是此前所说的林徽因的另外两个叔叔林尹民与林文。”

    “因一众起义者最后葬于广市黄花岗,后来他们又称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就是改变中华走向的黄花岗起义。

    ……

    “我……”

    “英雄。”

    “不只是英雄,还是烈士。”

    听着陈凡讲述林觉民的故事,一众游客不时擦了擦眼睛。

    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当时的清廷是什么样的朝代。

    但他们明白。

    面对着无比昏庸与腐败的朝代,那些起义者都是英雄,都值得无数人敬仰。

    “用自己的死去唤醒同胞,听得我都哭了。”

    “虽死犹生,虽死犹生。”

    “是的,虽然我不知道后面会变成什么样。但我想,有林觉民这样的英雄,未来何愁国家不强大。”

    众人内心无比的激动。

    这个故事哪怕与现在这个世界无关。

    但是。

    林觉民体现出来的那种家国天下的意志,却是无比的感染着众人。

    但关于林觉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若干天之后。

    远在老家的陈意映,也就是林觉民的妻子收到了林觉民的来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