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整顿东宫-《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第(2/3)页

    “每年派人从去年的甲等奏书中再选优,编纂一集,除了分发给国子监,还可对外“限量”售卖。”

    “就算是他们自己掏钱,他们也绝对会将这本奏书集采买一空。”

    “但如若是我,我会将那些甲等的奏书收拢,每月一次,堂而皇之的放进给太孙讲学用的案牍室中。”

    “或者干脆让太孙每月去往案牍司一学。”

    “毕竟是读书人。”

    “谁不想自己的奏书能被太孙一览,甚至收藏呢?”

    两人一路交流着,很快就来到了东宫。

    作为象征整个王朝传承的重地,东宫负责太子教育,德行的培养。

    老朱给这设立的相当完备的官职体系,选拔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又严格筛选了不少年轻俊才与太子一同陪读,虽然不参与国朝的执政,但是但凡有什么重大会议,东宫不少人又都有机会参加、旁听。

    为太子实际储备了一大批有能力,有品行,日后可以亲信,倚重的年轻臣子。

    以备新君继位时,可以迅速接替执政大权。

    同时,这里也是许多官员的净土。

    不管朝堂上的斗争有多激烈,在明一代,几乎就没有东宫官属被针对牵连的案例。

    “可要先去认认同僚?”

    面对朱标的提议,常升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他也挺想看看东宫如今储备的这帮年轻俊杰,到底几个可用之才,毕竟等他达成老朱的那些要求后,想要办的事儿可不少。

    东宫里的人才要是够多。

    不仅可以省去他大量收罗人才的功夫。

    还可以分批带出去历练,替他独当一面。

    只可惜,当朱标带着常升挨个问候了,甚至还撞见几个淮西老将,听闻他是开平王之后,沙场校阅魁首常升后,对他都是好一顿“爱的鼓励”。

    就是没碰见几个真正有见地和实干之才。

    也就是说这些人或许在文学造诣和品行上都不差,但论到施政治政,即便他们有参加朝会,旁听重大会议的特权,年轻官员里也没几个能拎得出手的。

    至多是个中人之资。

    当前往东宫中的刊印之所,因为物料不足,常升提供的那份书单的雕版虽然都做出来了,可多的也不过印了五百,少的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刊印。

    翻看了几本印刷的书籍,常升忍不住皱眉掩面。

    “我说,你们有这功夫和物料,将每本书的雕版都刻了出来。”

    “你们这些年轻才俊们,难道就不能将这些书里的内容重新校正,分类,排列,挑选有用、符合当下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内容,重新编撰成一本?”

    这话一出。

    负责刊印,校对的东宫属官们顿时面面相觑。

    对啊,这即节省物料,还能出名的方式,他们怎么一时没想到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