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别说是宋师了,天下大儒有几个能不中此招? “至于其他大儒,我虽然不熟,却有几点愚见。” “其一,他们已经告老还乡,不在朝堂,若真为朝廷举荐了诸多实用之才,朝廷大可以不吝恩赏,以宣扬朝廷重视人才,绝对不会亏待对大明有功之臣。” “譬如,给达到举荐人数标准的大儒,送上一块御赐的“慧眼识英”,或是“诱掖后进”的金牌匾。” “嘶。” 朱标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看常升的眼神都变了。 就连常升脸上人畜无害的微笑,此刻都显得有点缺德。 你这特么是送牌匾吗? 你是分明要别人的命啊! 哪个退休的领导干部能拒绝这样的考验? “其二,可以令工匠为这些不吝提携后辈,举荐人才的大儒在各地府学学馆内雕刻石像,以勒其功嘛。” “停,别说了!!” 朱标说话的声音都在发颤。 闭嘴吧。 求你了。 再说下去,你还让不让这些大儒活了! “就剩最后一点了,我一气说完吧。” “被各省甄选出来的人才,自然可以直接收入朝廷,可次一级的人才,难道就不是人才了吗?” “他们极有可能只是因为年轻,或是条件所困,亦或是大器晚成而暂时落选。” “反正科举重开还要几年,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顺便替这些人谋个出路,让他们潜心研学,替朝廷,也替殿下收拢一波人心呢?” 朱标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从刚才的算计中回过神来。 “升弟有何妙计,不妨直言。” “既然案牍司可以作为新录官员的进修之所,那可否也在各省,甚至各府之中,设立一个收录了优秀策问,朝廷政令,地方官务的低配案牍司呢?” “府衙是现成的。” “朝廷之外,各省府都急缺大量的属官,何不让这些才学次一等的读书人,以临时工的身份入各府衙帮忙运转政务。” “对下面的府衙来说,只要是读书识字的,无论生熟手,都能替他们解决不少庶务。” “一个空悬主簿的俸禄,就足养活三五个贫苦读书人家。” “还能让这些后学末进早早积累处理政务的经验。” “只消这么积累几年。” “待到科举重开,朝廷还怕无可用之官?” “就怕到时参考的人多的如过江之鲫,朝廷还得要求考生必须得有在地方实习三年政务的经验呢。” 第(3/3)页